行業資訊
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:結構的變化未來是中國經濟總量的驅動力
日期:2023-3-2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3月18日,在2023《財經智庫》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發布會上,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、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、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、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表示,當前,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發生範式轉換,將進入用結構支撐總量的階段,需要宏觀經濟和微觀基礎更好的結合,需求側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。
蔡昉說,人口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,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,經濟的發展階段也迎來新的變化。
第一,經濟發展發生了範式轉換。過去,中國講增長率、失業率、市場信心、信心指數等宏觀經濟指標。但如果想知道宏觀經濟走勢的原因,同時找到解決辦法,需要看市場主體等微觀基礎。相應的,中國進入到從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的階段。調查發現,城市居民的消費支出隨著年齡的提高逐漸下降,最高的消費群體是16-24歲的年輕人,需要保證這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。
第二,供給側和需求側要結合起來。過去中國更多講供給側,需求側管理更多作為短期的解決周期問題的手段,但未來長期經濟增長也受到需求側的影響。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帶來供給側增長能力的長期下降。目前,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依靠居民消費這個重要支撐。如果需求側管理做不好,潛在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之間會出現增長缺口。因此,需要長期和短期結合,在居民收入沒有很好的增長時通過短期措施直接刺激消費。
第三,用結構支撐總量。過去,中國的經濟發展靠總量增長帶動結構調整。人口結構變化以後,從供給側看會出現勞動力短缺。但從需求側的因素,居民依然存在改善生活的需求。我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8%,但消費占比約為12%,如果消費占比達到18%,居民總支出將增加39%。因此,總量是中國的機遇。另外,中國的城鎮化距離高收入國家80%的水平還有巨大的空間,住房需求仍有巨大潛力。勞動力更是如此,高收入國家的農業勞動力占比隻有3%,中國是23%,如果這些巨大的勞動力從農業轉入到非農領域,結構的變化將是未來總量的補充和驅動力。